我們終於一起歡暢:勤和村災後第一年團聚的聖誕節

今年的桃源鄉勤和村,有一個不同與往年的完整聖誕節慶。回想去年此時,雖然活動如期舉行,但是燭光零星。今年部落日常生活逐漸恢復,避難屋蓋好了,山上、山下族人也經常共敘舊誼。
今年的桃源鄉勤和村,有一個不同與往年的完整聖誕節慶。回想去年此時,雖然活動如期舉行,但是燭光零星。今年部落日常生活逐漸恢復,避難屋蓋好了,山上、山下族人也經常共敘舊誼。
第一次在偌大園區裡報佳音,南沙魯人帶著音響上路。這一次用錄製的聖歌代替現場合唱,出動多位長老同時為多戶人家祝福。族人說,沒辦法,園區實在太大了,「每一個都唱會受不了。」
大愛園區內的小學有許多問題未釐清,包括援建單位對學校的規劃有爭議、時程不明朗,無不牽動政府、慈濟、居民的敏感神經。在遷校、建校等基本定位未釐清的情況下,縣府委託校方召開校名公聽會,卻沒有任何代表到場
13歲便走過文革的唐玉英,不覺得八八水災能夠擊垮她直觀熱情的「助人為樂」邏輯,與變化多端的好手藝。「記得,下次你來,沒地方住,可以住我家!」
2010年11月6日晚上七點,高雄縣杉林鄉大愛村第一次住民大會於「活動中心」召開,是台灣第一個成立管委會的大型永久屋基地。其特殊的社區情境,使得這次的住民大會格外具有社區民主的意義。
在大愛村流傳已久的「活動中心將成為慈濟的佛堂」之傳聞,經高雄縣府重建工作小組會議後,即將成真,高雄縣杉林大愛園區的原定的社區活動中心,將要變更為「佛堂」使用,空間內已有宗教法像擺設,並刻上慈濟圖案。
「遮雨棚事件」真相為何不得而知,但居民入住以來,一直有許多生活上的問題,在與政府協調過程中難以解決;或因解決太慢或不如意挑起居民間的對立和猜忌。遮雨棚加蓋事件只是眾多問題的一角。
即便大愛村引發重重爭議,對於未來若要持續協助救災、是否會改變模式?重建委員會副執行長陳振川說:「永久屋難免要檢討,但重建是邊做邊學,至少一年內已完成很多永久屋。」
大愛村為了符合慈濟基金會的生態工法要求,使用聯鎖磚的道路形式,但因大愛村所在地本就有淹水紀錄,連鎖磚的排水系統不大能符應所需。加上工程未完成、政府就要居民入住,在土方堆積的情況下,導致排水功能更不佳。
歷經8個月的漫長協商後,小林二村自主重建正式宣告破局!小林重建發展協會會長蔡松喻表示:「我希望我們小林村是最後一個因為相信政府威信,才浪費這麼多時間溝通的部落,這個政府沒什麼好信的了!」
民族國小災後寄讀在旗山國小,學校復建懸宕未決,將來會是遷校的「民族國小」在異地「重建」,或是變成私立「大愛小學」,又或者是其他「名稱未定」的新設立學校?則是一天比一天茫然。
大愛園區在入住三個月以來,如問起園區內居民對於新生活最大的疑慮或最需解決的問題,多數人的回答為「就業吧。需要一份工作。」居民表示,等稻農忙季節結束後,對就業的需求會比現在更高。
災民申請永久屋的新增條款,政府說是協助災民申請永久屋的「放寬條款」,為何變成是屏東災區部落申請永久屋的阻礙?而「部落生活」與「慈濟條款」產生的衝突,未來要如何解決,族人們正與律師群商討如何與政府對話。
縣府重建會、慈濟生活重建中心,都表示會輔導居民成立自主管理委員會,將園區事務交由居民自行決定和執行。自主管委會何時成立、成立後的工作、是否真能讓居民完全自主,值得外界持續關注。
我住在小林附近的平埔族朋友說:他大嫂家門口有三根菸蒂,就被永久屋慈濟糾察隊罰錢;一個月只能在社區涼亭公開場合烤肉二次;現在大嫂說考慮要遷出永久屋,乾脆回到災區搭簡易工寮住好了,這樣比較自由吧!
霧台鄉魯凱部落歷史上的大遷移,歷經曲折溝通,終於4月26日踏上重建第一步,族人為即將開工的長治分台永久屋,舉行聯合禮拜儀式,阿禮部落頭目包基成表示,「經過前面溝通的經驗,部落一定要有委任代表,未來才有窗口…
對於部落爭取的「參與」重建,目前只能參與「以工代賑」及「選擇『水平』或『垂直』配置」的部分,族人表示,要的是一起討論的「自主重建」,而非只是「協助幫忙」的鋪石磚。沒有討論的空間也談不上是參與。
4月15日充滿許多疑問的「說明會」問題尚未解決,今(19)日下午五點,縣府與慈濟召集幾位村長與德來村民開會表示,如果今天下午大家討論沒問題的話,這個星期六或星期日就要進入動工典禮,表示要加快工程的腳步。
魯凱族人期待與政府、慈濟進行的三方會談,可以具體「溝通重建問題」,不過因現場時間和議程配置之故,許多疑問還來不及討論,原先各界認為三方會談後,魯凱重建模式應有突破進展,目前尚無明確圖像。
會終,霧台鄉長表示,「縣政府與重建會應該強烈的堅持一個國家一個政策。」同時會將昨日的「共識會議」意見都列入聲明稿裡,與政府、慈濟溝通。也聲明部落將來的遠景是大家的責任,把關則是公部門應該要有的責任。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