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米與紅藜-多納部落發展可能性(2)

過去種植小米的老年人,雖然收成不好,但是為了傳遞農耕及種苗的繁殖,還是繼續種植,小米已與族人生活文化相互依存。
過去種植小米的老年人,雖然收成不好,但是為了傳遞農耕及種苗的繁殖,還是繼續種植,小米已與族人生活文化相互依存。
失去了仰賴深重的溫泉資源,對多納部落固然是重大打擊,但當年社造所埋下的種子,在災難的考驗下,卻持續生長著,為產業重建帶來新的想像。
貼布繡的指導老師彭春林(魯凱族),是知名國家工藝師。他說,學員們從不安定的情緒,到逐漸專注,到對未來有期待,看到學員們在其中的成長與轉變,是這段過程中最讓他印象深刻,也是最感動的。
脆筍水餃的創始人潘媽媽表示:「大家重建這麼辛苦,我就想說我們這邊什麼最多?筍子對不對?我把它包成水餃,你看好不好吃?好吃?就請大家來跟阿姨訂,賺的錢全部給我們辛苦的協會重建!」
面對中國進口半成品,原住民傳統工藝特色如何凸顯?還是只能無奈的面對大陸手工低廉且人口數眾多的「壓倒性」勝利?!
願意協助災民重建的資源其實不少,但缺乏整體規劃,以致災民學很多,證照也一籮筐,但沒一張能用的,期待能獲得相關單位的重視及檢討。
大鳥部落大部分婦女都會繡十字繡,但是卻沒有將十字繡設計成實用的生活用品。蘇菊瑛表示縫紉班讓部落有心學習的婦女有一個可以互相交流的學習空間,也可以把特色十字繡變成實用的包包,成為大鳥排灣族的一個新產業。
每一顆排灣陶珠背後,都有不同的意涵。嘉蘭芭伊工坊製作的排灣陶珠,慢慢串起排灣文化、部落產業、災後重建的心橋。
佳暮的 Ina做了好多漂亮的編織包包,但是目前還不知道要怎麼收款、寄件,目前暫時由記者協助統整訂單與出貨、寄出。請大家來這邊看照片挑包包!
走過了一年豬仔菜的日子,阿甘姨手上一瓶一罐手工製作的百香果汁、芒果乾,氣味香醇甘甜,帶著「我自己也會很喜歡吃這個」的樸實心情,重新出發。
由泰武國小經營的「旅人之家暨地方文創館」將於9月18日揭牌,希望透過此活動,讓來賓體驗藝術、音樂、傳統美食,以及部落自主堅持的力量。
小林村重建發展協會在中秋節前夕推出了「日光小林」月餅,要一掃往日的陰霾,如日光一般明亮、開朗、快樂、健康。
桃源的農友們從3月底開始,就一邊忙著採收青梅,一邊學習加工,又要面對遷村與自立建造汛期避難屋的種種挑戰。顛躓中,困難與希望並行。
課程執行單位展示印製完成之識別貼紙-戴著礦工帽、拿著電鑽的小猴子搭配「猴硐」及「煤礦」等文字,大家都有一種很振奮的感覺…
圳路修復了,甲仙愛鄉協進會卻不願只是種出「無毒、有機、高品質」的稻米,除了美味的食物,這片稻田更讓甲仙國小的孩子們體驗農事的辛苦與快樂。
廢校多年的大溪國小多良分校,由清華大學曾清賢師生及前新興國小校長鄭漢文的共同促成下,變身為漂流木築夢工廠,族人將利用木頭把心裡的話說出來
小米,自古即是原住民的主要農作物與食糧,並且具有「生命與文化傳承」的象徵意涵。加上災後的漂流木運用,基金會期望建立部落產業機制。
對於承襲祖先渡海移墾後龍灣寶,長年堅守農事生產的灣寶農民而言,徵收可耕農地作為污染工業的生產基地(偽稱科學園區),無疑是生命中最大汙辱!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