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設計參與光復新村區域活化

霧峰,有多少新鮮事正在發生?而位於霧峰的光復新村,這個曾經是台灣許多第一頭銜的花園城市,又有多少歷史事蹟是你了解的?
霧峰,有多少新鮮事正在發生?而位於霧峰的光復新村,這個曾經是台灣許多第一頭銜的花園城市,又有多少歷史事蹟是你了解的?
五福村是典型的農村社區,整個社區以福成宮為中心所在地,居民平時在這活動,設有長壽俱樂部、社區發展協會、五福辨公處甚至有桌球運動設備,是居民平時活動中心,而我們的社區探險就是以這為根據地向四周擴散的。
讓我們了解舊正社區,還有告訴我們這學期主要需要做的事情是什麼,老師先帶我們到舊正社區四處逛逛看看這漂亮的社區,有很多戶人家的牆壁上都畫滿了彩繪,有一些就是在我們上一階段來這門課的學生所畫的,但是有一些當然是請專業人士來彩繪的,
在亞洲大學裡就有環校步道,環校步道全長約三公里,步道除有景觀外,將加設音樂系統,成為「音樂步道」,同時加列中英對照的文學詩詞、名言看板,成為「文學步道」,成為全國獨一無二的多功能環校步道。
一次走進林家,大家都非常興奮、爭相拍照。小毛老師帶我們到林家的大花廳,講解文化巡禮的構思,了解到霧峰林家的人文歷史以及林家對霧峰的重要性。
台灣的稻米不僅要對抗外來食物的入侵,還要與各種進口米明爭暗鬥,又加上現在老一輩們,雖然還是務農的農民,但因考慮到現在的市場、成本、科技與利潤,也不願讓自己的小孩去扛下這些苦力,也很少會有年輕人自願下田耕種。
一開始上這堂通識課,感覺很辛苦,因為不像其他通識一樣,就是坐在教室裡上課這樣,也需要花自己不少額外的時間去完成阿罩霧的作品,但是隨著一堂一堂的課就這樣過去,也漸漸發現這堂課背後的趣味和有趣。
第一次的上山,經過沿途的景緻,來到了鳳梨田,真讓人驚訝,滿坑滿谷的鳳梨映入眼簾,頭一次看到鳳梨種植在山坡地,也見識到霧峰自產的鳳梨田風光,由於當時還尚未收成,讓我得以看到成長中的鳳梨樣貌,可是難得的經歷
舊正社區的位置,位在霧峰鄉最南邊,隔著烏溪與草屯鎮相望,社區形狀很像一隻短筒的馬靴,社區裡空氣清靜沒有任何工業污染,社區居民大都以農業為主,所以大多數的土地都是農田,當地人,沿著社區的小路一路上盡是綠油油的稻田
霧峰學這門通識課,讓我有機會走到了霧峰省諮議會的後山,「台灣省諮議會」區內林蔭處處,小橋流水,環境幽雅,後山區內有造型典雅的梅亭供遊人休憩。山下有環山道路及登山梯道可抵達,沿途綠意盎然
2006年,霧峰鄉農民更在農委會的輔導下,將閒置的穀倉改造成「台中縣霧峰鄉農會酒莊」,聘請日本擁有卓越技術的釀造名人、農學博士廣井忠夫教授親自駐台傳授清酒的釀酒技術,傳承日本杜氏「心魂傾注」的造酒精神,
多年來省議會景觀上沒有太大改變,婚紗社雖然不再來,卻轉型成為周遭家喻戶曉的健行運動勝地,清晨黃昏都有很多中老年人帶著狗和小朋友來這散步流流汗。從山下入口(籃球場旁邊)沿著柏油路而行,終點就是這個霧峰亭。
霧峰學上課第一週,分小組上課,而老師介紹接下來上課的重點-『樂活』;以前不曾聽過樂活這新鮮但最近又很夯的名詞,但是經由秋玉老師詳細的介紹樂活的定義樂活主義其實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困難,反而十分有趣
由亞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持的「霧峰學」專題合作,除了有文字照片的各項專題,近日也有了新的影音紀錄─「愛戀阿罩霧圳」影音版。這是由「霧峰學,學霧峰」的同學們剪輯完成的影片,一門課程能夠持續的延伸出行動記錄…
「霧峰學‧學霧峰」的三角遠景:對學生而言是有意義的學習、對社區教師而言是為霧峰培育在地文化的師資、對大學與教師而言是建立地方知識,以作為與國際接軌的基礎,因此,「霧峰學‧學霧峰」是不斷地實踐前進….
日據時代水圳溝是天然土地為渠道,渠道兩旁以石頭疊建為堤,河水裡有魚蝦,牠們把石頭與石頭間的洞口或土地凹洞當成棲息地,生態非常豐富。可惜二十多年前,阿罩霧圳渠道全面改成人工水泥溝,水中生物消失生態改變…
萊園山上的鳳梨可是「名聲透京城」,它保有原始的鳳梨風味,濃郁芳香,果肉纖維質比一般的蜜鳳梨還要綿密。主要生產在萊園、桐林、吉峰村一帶的山坡地及南北勢等平地,由於霧峰土質肥沃,日照時間長……
霧峰舊正社區這一個平凡的小地方,因為這些默默努力的居民們,創造出霧峰的不平凡,我們很喜歡霧峰,這個有純樸的民風,有熱情的人生老師們的地方,我們很慶幸在這裡讀書,能遠離都市的喧囂,來體會不同的民情。
我們深入探討霧峰地方文化之後,霧峰雖並非是中心,但鄉土不是落後、沒有發展、破敗、俗傻的地方與象徵。反而是人們在情感與認同的歸依,是聯繫現在過去並邁向未來的時間視域,更是熟識的人們相濡以沫的地方。
日本的製酒師父前來尋找霧峰的優質龍眼蜜作為製酒原料,後來發現霧峰的益全香米有作成清酒的潛力,帶回日本分析後,認為與日本最高級的新瀉米不相上下,可以作為最高級的清酒用米,農會總幹事認為既然要做酒……
最新回應